主 页  艺术文章  DVD专集  订阅作品Subscribe   作品全集  招聘模特  每周消息   原作收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崔君沛的暴力美学

范学辉   

       漫天飞掠的箭矢,千百人的贴身肉搏......,这是现在那些展现冷兵器时代战争的电影大片中经常看到的镜头。它们大量借助了电脑技术。

       类似这种激烈而又宏大的战争场面,在1978年就曾经出现在上海美术出版社的李自成系列连环画的《南原激战》中。如此生动的格斗场面,与之前的中国传统连环画完全不同,在中国连环画艺术史上没有先例。绘制这些精彩画面的人,就是当年二十八岁的崔君沛(1950年-2008年)。附图为达芬奇《安吉里之战》(鲁本斯临摹)和《南原激战》《强渡汉水》画面的对比 。

       达芬奇生活于500年前的文艺复兴时期,人类自那时候起建立起来的现代艺术的基础,直到今天也没有任何大的变化,虽然今天的艺术表现形式花样翻新,但追求人文主义-民主科学的价值核心没有变。

      战争是永恒的题材,霍金说:“......自然选择也发展了诸如侵略性的其他特征。在山顶洞人或更早的时代侵略性具有存活的优势,所以自然选择对它有利。......我们的侵略本性似乎被编码到我们的DNA之中。”

      在崔君沛的《南原激战》中,战斗场面宏大、环境协调、构图灵活,人物生动、透视精准、动感十足,画面充满美感。连环画的幅面较小,进行更加细致描绘难度很大。本人在他早期的代表作《南原激战》《强渡汉水》连环画中选了了21幅作品,供大家细细品味(大图链接在文章最面)。 

       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崔君沛的绘画基础牢固、扎实。在公开的介绍中,没有看到他早期学习的经历,应该属于自学成才。这表明他有着过人的艺术天赋,擅于学习和判断。

      他在自己绘制的由中国文化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彩本《闯王》后记中说:“我从小时起就喜爱连环画并临摹之。在小学五年级前后阅读《三国》、《水浒》,之后还十分幼稚地自编文字“五国争相”之类。而在我十六岁,文革时期在同学家院子里一堆破四旧清理出所谓的反动小说中,觅到了姚雪垠著的《李白成》第一卷。这小说看了让我热血沸腾,为金戈铁马的战斗生涯所激动,甚至想哪天我也能画这小说里的白袍小将刘芳亮,银枪闪处挑敌下马;哪天也能画刘宗敏,双刀舞出鲜血四溅。”

       在绘制了《南原激战》和《强渡汉水》之后的几年里,他绘制的其他李自成系列连环画的风格,开始慢慢发生了变化。在随后的《巧计擒文富》《崇祯借饷》中,其人物表现更加生动,但画面已经开始有所简化,而不是更加精致。到《三雄聚会》《慧梅出嫁》《洪承畴降清》《再攻开封》,画面已经是一切从简。

       最后的一本《慧梅之死》,人物被绘制的丑陋不堪,画面缺乏美感,令人失望和遗憾。 

       有人用写实、写意之类的陈词滥调来对他的绘画风格进行搪塞,这些词在很久以前被用来形容国画创作,这在当时或许对理解作品会有一些帮助。然而,今天我们已经清晰的了解到,所有的艺术创作行为,都是经过创作者大脑的再创造,所谓的完全“写实”是根本就不存在的。

      艺术就是艺术,应当令人愉悦和思考。

       绘制连环画是一个很累人的活,艺术家要找到一个既能保证艺术质量和风格,又能快速作画的结合点,难度是很大的,但优秀的艺术家是不会对艺术质量妥协的,他们总能找到一个完美的结合点,这就是创造性。现代那些优秀的连环漫画就是很好的例子。

       彩本《闯王》基本代表了崔君沛后期的国画创作水平,然而我们看到和早期李自成《南原激战》相比,勇猛的男人和刚健的马,已经变得软弱不堪,人物则是异常丑陋,在虚无飘渺之中,让人仿佛置身另一空间。本人选取了其中的5幅作品,请大家品评。另外附上在网上找到的崔先生绘制的《红楼梦》人物画和《马球图》等国画若干幅,这里面的人物和马,已经几乎全都变成了电影中古怪畸形的外星生物。这已经不是理性的奔放,更像是一种漫无目的地的发泄。

       他在《闯王》后记中说:“三十三岁时《李自成》连环画创作一结束,我又斗胆开始画中国画……即获(程)十发大师、谢稚柳大师首肯。于是乎信心顿起而至今已二十五个年头了。但愿我能继续出点小彩,不枉对众多连环画迷及国画之爱好者。”几十年后,他首先想到的,还是当年热爱他的连环画爱好者。

       从《南原激战》开始,崔君沛登上了他的艺术之船,但最终却迷失了方向。在此之后,他的艺术风格不是在进化,而是步入歧途,与艺术的大道渐行渐远。考虑当时的国内艺术环境,值得大家深思。

       1978-1979年,崔君沛留下了一个精彩的时刻,《南原激战》《强渡汉水》——他的暴力美学的代表作,遗憾的是也成为了绝唱。

        一家之言,欢迎各方人士雅正。

 

2015年9月于哈尔滨

 

主要参考资料:

崔君沛绘画《南原激战》(《李自成 》之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

崔君沛绘画《强渡汉水》(《李自成 》之十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

崔君沛绘画《闯王》——中国传奇人物传记系列 中国文化出版社2008年

崔君沛绘画《再攻开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霍金《霍金讲演录》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附录

 

我的梦


——长篇连环画《李自成》创作回忆

崔君沛


      我参与《李自成》创作是在1978年,而结束于1983年。当时的我还是一个业余的连环画、版画作者,北大荒知青。正借调到上海人美社创作连环画《隋末农民起义》。上海人美社领导认为我在表现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战争场面上挺有一些个性和风格,较擅长刻划人物形象,便让我加入了《李自成》的创作集体。当时,大约有八家出版社同时紧锣密鼓地进行这一题材的创作策划。由于上海社领导多年来在组织长篇连环画创作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立马组织编文组大篇幅地改编文字脚本,规模甚大,大有志在必得、创作精品的气势。同时启用青年作者为主体并立即深入生活,记得当时领导放言说:“李自成打到哪,你们也体验生活到哪。”当时已很有名气的施大畏、罗希贤、资深老画家王亦秋、编辑黄大华和我就此北上,在大半个中国转了一圈,受到处处各地同行、群众的支持和关照,遗憾的是另一位高手徐有武因单位不放人没一起北上。


     我们北上的第一站是山海关,在天下第一关的箭楼上,当地文化局的同志打开了几乎不对外开放的盔甲刀箭库,我们披挂盔甲写生、拍照。记得我等兴奋地舞刀弄枪,迎着浩荡的夏风,望着逶迤的塞外群山,仿佛瞬间号角悲鸣,战旗猎猎,一种大战前的气氛油然而生,我们似乎都成了置生死于度外的战士和英雄。当时我们毕竟年轻,体力充沛,才二十七八岁,回到骡马店招待所,又一起学骡叫驴叫,比试着谁叫的像回事,仿佛看到了农民军中骑高头大马的年轻小将,也看到骑骡子骑驴抄着农具也参加战斗的农民。临别时讲解员姑娘还送给大畏一袋苹果,我们嘴上说这苹果太青了会酸,但不一会就被哄抢分吃个一干二净。


     我们在陕北腹地米脂县、神奇的三省交汇的商洛山区辗转出入。在米脂杨家沟一处静谧的窑洞旁大院内,村长找来二位长得端丽秀慧的女知青,作为《李自成》小说中慧英、慧梅的造型,让施大畏和我写生。秋天的晌午,院子里打扫的干干净净,只有麻雀扑楞翅膀的声音,我们紧张快捷地画着,这既是艰巨的创作任务,也是难得的艺术享受,当然更是我向大畏学习的好机会。至于陕北的老农民、壮汉、乡里乡亲,更是投入多多地写生之中,他们的形象极其入画,我们结合着《李自成》小说中的刘宗敏、田见秀、郝摇旗、李过以及李自成、高夫人等等文学形象,在这陕北高原上,寻觅着生活中可捉摸的对象。晚上,当我们喝过土豆小米粥,疲惫不堪地躺在窑洞的土炕上,清点我们五个人各自的人物、塞内塞 外环境的写生稿,那心情别提多舒畅了。


    我们还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的档案馆内寻觅明清的宫庭文字资料,听那些大学历史系的教授们对明末清初那段民族之间血与火的冲突历史的慨叹和分析。我们又在故宫内四处拍摄、写生,每每画到黄昏闭馆空无一人之时,夕阳下大群的乌鸦在皇宫的檐上、屋脊旁追逐、聒噪,我等便会疲惫地靠在凳子上,静静地体会着那份似有似无的历史沧桑感。


     我们追寻的地方还很多,西安、洛阳、延安、华山、黄帝陵等处,不及一一道来,我们大量地拍照,画速写,同时构思《李自成》的第一册,有丰富创作经验的大畏、希贤,对我帮助指点极大。当五个又黑又瘦、胡子拉碴而又学了一口陕北话、不时夹杂着几句农民军粗野的笑骂的好汉回到上海后,最重要的就是《李自成》小说的人物造型工作了,我自告奋勇地揽下大部分人物造型的铅笔稿,而墨线稿由大畏完成,如李自成、张献忠、刘宗敏、刘芳亮、李过、高一功、郝摇旗、张鼎、慧英、慧梅等,而罗希贤、徐有武则造型了宋献策、牛金星、李信、红娘子、杨嗣昌、崇祯帝、卢象升等。随着创作深入我又画了皇太极、多尔多铎、吴三桂、曹变蛟、洪承畴等人物造型,前前后后达上百人左右,当时我真有些指挥千军万马的感觉,快活极了。几个通宵达旦之后,除郝摇旗造型王亦秋老先生提出异议外,基本通过并上马,由五人合作作了第一册《清兵入塞》。


     记得已过下班时间的一个黄昏,编辑黄大华抱着厚厚一叠子《李自成》文字脚本走进创作室,三下五除二就被王亦秋、施大畏、罗希贤和我瓜分了。我特意挑选了那些战争场面宏大、气氛悲壮的脚本,有的与施大畏合作如《两路突围》,有的独立完成如《南原激战》、《强渡汉水》。大畏挑了《智亭山》,希贤挑了《尚炯访金星》、《智取张家寨》,王亦秋挑了《洛阳大捷》等,又留了下本《石门平叛》给徐有武。当时的大畏、希贤及我均是业余作者,尚未调入上美社。在阴冷的冬日,我在北大荒建设兵团基层领导催促下,不得不赶快回东北,好在农场领导很支持,晚上从事电影放映工作,白天画《李自成》。在冰天雪地的北国,画着明末清初刀光剑影的历史上壮阔悲凉的战争场面,想着自己前途既充满阳光又布满着荆棘,奋发之余也不免惆怅。那时的心情之复杂,力争创作成功之动力与决心,真真是难以笔达,突然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四处征战还没有觅到归宿的农民军。

 

 

《闯王》后记

崔君沛


后    记
   

       我从小时起就喜爱连环画并临摹之。在小学五年级前后阅读《三国》、《水浒》,之后还十分幼稚地自编文字“五国争相”之类。而在我十六岁,文革时期在同学家院子里一堆破四旧清理出所谓的反动小说中,觅到了姚雪垠著的《李白成》第一卷。这小说看了让我热血沸腾,为金戈铁马的战斗生涯所激动,甚至想哪天我也能画这小说里的白袍小将刘芳亮,银枪闪处挑敌下马;哪天也能画刘宗敏,双刀舞出鲜血四溅。


       不期苍天厚爱而梦想成真。北大荒十年我画了八年,因约稿一本《隋末农民军起义》之连环画,我来到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因上美社领导的斗胆使用,在上海名不见经传的本人,有幸与(施)大畏、(罗)希贤、(王)亦秋诸位于一九七七年秋外出采风,二三个月跑遍大半个中国。从二十六岁起至三十三岁止,我画了《李白成》连环画二十七册中的约十二三册有余,实为过瘾。尤其《南原激战》一册尤获众多喜好。还有一位天津小朋友临我一张格斗场面.邮我观赏。此时我的内心获巨大快慰。小说感染了我,而我力图将这种感受传染给读者,我之意图达到了。直到一九八二年,有一天老画家端木勇突然冷冷地说,“把李白成写似毛泽东,高夫人像江青,有啥意思”。我也有同感之际,《李自成》创作也悄然结束了。


       因《李自成》连环画我成名,也由此结识了四川、西安、天津、澳门乃至日本、朝国友人,慕名来沪者,本埠友人也多……


       转眼之间,驷驹过溪,我已是五十八岁将老未老之人.三十三岁时《李自成》连环画创作一结束,我又斗胆开始画中国画……即获(程)十发大师、谢稚柳大师首肯。于是乎信心顿起而至今已二十五个年头了。但愿我能继续出点小彩,不枉对众多连环画迷及国画之爱好者。


   
丁亥年岁番禺君沛题于沪

 

 

 

主 页  艺术文章  DVD专集  订阅作品Subscribe   作品全集  招聘模特  每周消息   原作收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 2007-2024 fanxuehui.com  metcn.com 保留所有权利